所谓的冷门专业,
从来都是相对而言,
有些冷门专业,
学好了待遇反而高于某些热门专业。
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最难就业”的十大专业,
虽然是出自一定的数据统计,
但上榜的同学也不用着急。
毕竟没有难就业的专业,只有不努力的人。
提起“就业难”,每年都有魔怔般的预测:今年将是史上最难毕业季!然后,就会有过来人跳出来说:“专业不是关键,要看自己造化,是人才就有选择权!”
话虽如此,但读什么专业,本专业的人多数都做什么,未来要面对什么,入学前还是要好好了解一下。要是读到大二大三,专业课垮了,第二专业没着落,再来迷迷糊糊地转专业,一切都太晚了。
1.心理学
心理学通常作且只作为辅修专业,是有道理的,因为指望它搞定一切并不现实。学完心理学就洞悉心理体察人性的愿望,大都要破灭。
即便是知名心理咨询师,也要经过大量实践洗礼才算靠谱。
于是,学了四年心理学,可能还抚慰不了找不到工作的心病。
2.历史
历史是“研究过去”的学科,和专注于当下和未来的市场需求何止是不对口,简直背道而驰。
毕业生的方向要么是继续研究,在某一个点无限深入,要么就得彻底跳开“总结过去成败”的学科套路,面对历史研究单位研究生起跳、公务员岗位多数不对口、非党员难进国企事业单位、做文案干不过中文、跨专业考研又对数学头痛的惨痛现实。
3.哲学
空有知识理论、缺乏应用场景,是文科生都容易陷入的困局,也是工作中最避讳的习惯,学哲学的尤甚。除了上述缺点,学到最后还会陷入一种话语困局:跟比自己学得好的人交流费脑子,跟哲学圈外行说话又无法沟通。
北京市教委发布的《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提到,哲学专业就业率最高,但限定条件是“本科及以上就业”。
读到博士搞学术当然是成功就业,而普通哲学系毕业生的成功通常要和其他学科产生联系,训练出来的逻辑思维才不至于变成高端屠龙术。
4.社会学
社会学专业是知名大坑,很多人都解释不清这个专业的来由。毕业生大都只能挤挤公务员、高校、媒体和NGO组织(而且通常会被文史哲等专业杠掉),理想一点的流向智库和市场研究部门,听起来是不是大有高屋建瓴挥斥方遒之感?
他们在亲戚眼中,多数是高级社工,充其量理论知识丰富些而已。
社会学和哲学相仿,容易陷入理论怪圈,而且要么过于宏观注重整体批判,要么过于微观注重个体研究,非常难定位。毕业后建个数据库就能创业的传说,大概只存在于刘强东的创业故事里吧。
5.生物科技
-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生物技术专业只从红牌专业名单中逃过一回(年上榜的是兄弟专业:生物工程和生物科学),就业难度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