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海报和设计简单粗暴,印上商品价格,购买地址咨询电话,粗劣的做工好像一个为了完成而完成的任务。那个信息不对称的时代里,渠道为王,对内容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
而现在,街上、网络上、电梯里……比比皆是亮瞎眼的宣传设计,双十一苏宁天猫啪啪啪打脸广告,加多宝的哭诉海报,陌陌铺满公交站台的新鲜宣传。读图的时代,究竟看的图还是文案?
文案,好像很简单,认得汉字,表达能力ok的似乎都能做。于是很长一段时间中,我们被各种讲究的遣词造句,生僻到没谱的汉字不停的折磨。
楼盘广告一定要高大上,少不了至尊,奢享,巅峰,皇者……这样乱七八糟组合的字眼占据着每个城市最值钱的那些广告牌。
伴随着安妮宝贝的错落文字长大的那群人,也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创造的中坚力量,这群人喜欢把各种看起来好看的字组合到一起,成为一个新词,一股子淡淡的忧伤,要表达说不尽的情愫。
还有其他什么,滥用生僻字,滥用古诗文等等。
再然后,有人搬出各种世界经典广告词,比如滴滴香浓意犹未尽,一切皆有可能等试图说服和证明什么,却忘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数十年如一日的重复轰炸而铸成的。
而现在呢?当我们在写文案的时候,我们究竟在做什么?曾经4A的那一套还能再用么?
我所理解的文案,是翻译。
把想要表达的东西,翻译成目标群体愿意看的句子。不用过分咬文嚼字,好好说话就好。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想表达的太多,多到恨不得写一本书来阐述。往往更多时候,人们连仔细看一条字的微博耐性都没有。
设计在这个时候变得无比重要,图并不只是给文案配一个好看背景而已,它的目的是通过更易阅读的形式表达更多内容。浅显的设计也许是拼凑素材搭配颜色,机械的去执行策划人员发过来的需求。优秀的设计是和策划反复沟通,充分理解表达重点,做到图和文的互补,诠释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我和设计师磨合良久,期间争吵数次,算是在年末做出了一组我俩都比较满意的宣传海报。。。
虽然我们也没钱到处去投这海报,但创造他们的过程让我们都收获颇多。他算不上完美或成功,但至少是表达出那一刻我们想要说的:
第一张针对读者,打免费阅读。想到的现实场景是看到兴头上跳出来要收费,简直太扫兴。
第二张针对作者,打正版概念。网文作者真不容易,千字几分钱,完全是体力活白菜价,还要被盗版真心郁闷。
第三张针对业界,挑事的调调(虽然没人搭理,但姿态要摆出来),作为最大的移动读写社区,要在起点腾讯的阴影下弯道超车,装孙子没用,得先把桌子掀了。
第四张推出产品,给自己打上标签,吸引新血才是王道。
在设计和制作他们的过程里,大家玩耍的很开心。在结果出来后,我们也都很满意。那么问题来了,这是一组有视觉冲击力的东西,却不是一个适合传播的东西。。。问题是我们木有钱砸广告。在把图布到一些论坛后发现,反应SOSO,无法形成主动传播甚至阅读数都寥寥。。。
“一切内容如果无法形成传播,就是无价值的”,想起老师在PAUSE目光坚定着跟我说的话,陷入森森的自责中无法自拔。
当然,一直以来我能够始终保持愉悦的关键在于,讨(zi)好(qi)自(qi)己(ren)的能力。当结果是成功的,过程再苦逼都无所谓;当结果不尽如意时,只要过程中得到了成长,也是极好的。(真不要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