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小刘啊,给我写个品牌战略合作计划书。
小刘:好的,老板,需要强调哪些内容?
老板:我们公司和产品的优势。
小刘:好的,老板,我这就去写。
……
小刘:老板,战略合作计划书写好了,公司介绍、产品优势等我都写上去了,而且突出了我们公司和产品的优势。
老板:我感觉你这个策划让人看了不想签单合作啊。
小刘:老板,是您让我写的公司和产品的优势啊
老板:如果你是合作商,你看了这个策划,会跟我们签单吗?
小刘:……
上文中的老板和小刘都陷入了自嗨式方案,但是老板后来站在合作商的位置上思考了一下,感觉不对劲,但是就是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估计99%的文案策划都陷入了自嗨式方案不能自拔,认为所谓的写方案,重点都应该写公司的产品和优势,只要把这些摆出来,客户就会自然来买你的东西,合作商就会自动找上门合作。
曾经某天,老板要我写个投标书,为了做这个策划,我问了老板半天的问题,问清楚了我想了解的几乎所有的问题:1、征集投标的那个企业是什么情况?2、会有哪些竞争对手也投标,他们又是什么情况?3、征集投标的企业估计会在乎哪些利益点?4、我们会给合作的对方带来哪些好处?5、如何把我们提供的利益与对方在乎的好处进行对接……
那次的标书取得了投标的胜利,帮公司赢取了机会。因为,我一开始就站在对方的角度,质疑自己,然后自己去解决那些问题。这个标书其实是一直在不断地解决对方的问题。当这些解答从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的时候,那么标书也就达到了它应有的效果。说白了,我成功克服了自嗨,因此才取得了胜利。
为什么策划人员容易写出自嗨式的方案呢?
这源于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思维陷阱——我们往往高估了别人对自己的了解程度和重视程度。年,心理学家ElizabethNewton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他让志愿者分别扮演“击节者”和“猜歌者”两类角色,歌曲的清单上都是很简单的大家都熟悉的歌。击节者认真地在桌子上敲出那些简单歌曲的节奏,敲击完毕,心理学家让击节者预测对方猜到歌曲的概率,他们平均的预估是50%。但是,在击节者们一共打了首歌曲后,猜歌者只猜对了其中的3首。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因为击打者脑海里响起了该歌曲的节奏,于是自认为是在有节奏地敲击桌面。其实猜歌者并没有击节者脑海中的“背景信息”,听到的只是一些杂乱无序的敲桌子的声音。
很多文案策划者就像刚刚实验中的“击节者”,他们陶醉在自己脑海的旋律里,以为把行业趋势、公司介绍和优势、产品介绍等等往方案里面一放,客户就愿意买单,其实客户都不在乎你写的那些东西,客户永远只在乎你的东西能给ta带来什么好处。
那么我们如何克服自嗨,写出客户愿意仔细看下去的方案呢?
1、不用模板来套方案,换位思考,假设自己是客户,客户会问哪些问题,然后在方案中解答客户的问题。有这样一个实验:首先让参加实验的人看一则相机的图片广告,然后分别询问他们三个问题:第一,这张图片有没有红颜色?第二,这是什么?第三,你有没有用过这种产品?问完三个问题后,让他们回忆相机的牌子。结果显示,被问过第三个问题的人回忆得最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第三个问题与自己有关,自然就能很容易地回答出来,在记忆中也能很容易地找到答案,这叫“自我参照效应”,人们最容易关心并记忆跟自己相关的问题。
文章开头,老板让小刘去写《品牌战略合作计划书》,小刘就是用套模板的思维来应对这个策划的,不管什么方案,一律公司介绍、产品优势等搬上去。其实这些信息并不是品牌合作商关心的核心问题,品牌合作商关心的是:1、你公司有哪些可以被品牌合作商所利用的资源;2、你公司能够给品牌合作商带来哪些好处;3、你公司凭什么可以持续给合作商带来好处……这些才是品牌合作商所关心的。
所以,你的《品牌战略合作计划书》应该是详细地回答合作商特别关心的这个问题,而不是去自嗨地去写什么公司介绍、产品优势。当你的公司介绍和产品优势跟合作商的利益不相关的时候,你的方案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刺耳的噪音,他们恨不得马上删掉,你的方案在合作商那里没有起到正面的“自我参照效应”。
2、突破思维定势,克服以前的惯性,重新审视自己的客户。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给你看两张照片,一张照片上的人英俊、文雅;另一张照片上的人丑陋、粗俗。然后对你说,这两个人中有一个是全国通缉的罪犯,要指出谁是罪犯,大概不会犹豫吧!?一般肯定会选那个丑陋、粗俗的。但是,人的长相跟人是否是全国通缉犯没有半毛钱关系。如果我们用定势思维来写方案,就很容易陷入这种毫无根据的自嗨状态。
定势思维会导致这种情况:我们以为客户感兴趣的内容,其实并不是客户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同样是投标方案,投给企业的标与投给政府的标其实是不一样的,企业在乎的是你能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和利益,政府在乎的是你能给政府带来的好处和利益。如果你以为同一套方案可以同时引起企业和政府的兴趣,那你就是自嗨。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进行一些类似于人格分裂的思维,忘掉自己,假想自己是不同的客户,写出这些不同客户关心的不同问题。此时,我们千万不要把客户放到已知的客户群体中去模糊他们的特点,而是分析他们的特殊之处。
比如,同样是消费升级的客户群体,买奢侈品的和买高档品的就不一样,买奢侈品的是为了满足自己阶层升迁的目的,证明自己是更高阶层的人,买高档品的是为了奖赏自己,让自己的生活品质有所提高。那么对应的文案就不一样,奢侈品就可以强调限量、奢华,但高档品就要强调功能、舒适。(某大师分析过两类不同的消费升级,可以参考)
3、与客户交流,了解客户的需求和痛点。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客户会问哪些问题呢?我们又不是客户肚子里的蛔虫。
记得某个文案大师创业初期,他经常亲自与自己的学员通过QQ、白癫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白癫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