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回首又出发华师附中2017届3班毕业去

“请给我一张单程票,永远不再回来。”

——我们都在一列没有回程的列车上

向前奔跑

——这是最大的希望和动力

——也是最大的痛苦与无奈

而这

又是唯一的选择

所以趁着列车还没有拐弯

回头时

还来得及看清来时途经的美丽

把那些我们让心动的途经

在这里记录

不回来也没关系

因为我们

都背上了行囊

这已足够

班刊卷尾语/噗tao

明天,我们各奔前程

今天是年7月23日,高考结束已经45天了。

离年9月1日,高中开学的日子,也已过去了天。

现在再说起华附,说起三班,还会想起什么?

如果问我,我会想起一次炒出八份的鱼香茄子小炒,辣到我老泪纵横却说不出的好吃;我会想起高一高二时生札阅笔中大家的脑洞,和有时比原文还精彩的板凳;我会想起宿舍里某总的《遥远的她》和《月半小夜曲》,那歌声真是东哥听了会沉默自习室听了会流泪……

我可以说出很多这类琐碎而真实的小事,它们似乎就发生在昨天。但是,在生活中占大头的主旋律呢?在没有空调的周末教室里刷过的理综卷呢?那为人诟病的形式主义跑操呢?这些“大事”我们都真实经历过,耗费了我们大量时间,现在却似乎都变得模糊而遥远。我努力去回想那一堆卷子,最后却只找到几根茄子。

人的记忆真是有趣,似乎过去的辛劳与汗水都只剩下一个模糊朦胧的影子,经大脑过滤后只剩下一些“与高考比起来无关紧要”的小确幸。

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大概是因为这些所谓“大事”在全国大部分中学都能发生,在其它中学刷题的感受和在华附没有太大区别。而这些小确幸,却是我们一齐创造、一同见证的。

因为有了这群同学,我所经历的才是完整的华附,完整的三班。

有这么多的好同学,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啊。可我总是害怕这会成为一种羁绊:你们太好了,如果以后我遇到的人都没你们好,我会不会很失落?

高一刚入住宿舍时,我总爱静静地坐在床上,呆呆地看着对面的白墙。那眼神,说好听点叫0度角平视地平线,眼角的余光中流露出淡淡的忧伤;说难听点,叫目光呆滞双眼无神眼神空洞虚伪矫情。因此,室友甚至误以为我是个安静内敛的人。其实我当时在拿初中宿舍与现在比较,想着对面白墙本该是初中宿舍里的那个SB,并总结出华附宿舍的诸多缺点,比如人少不够热闹,比如要自己装水冲厕所。

现在看来这未免simpl又naiv,但是又是正常的。毕竟这样一个新环境对于我来说,一切都陌生而具有挑战性,这时在脑海中追溯过去是一种便捷的缓解压力的办法。但我很庆幸,我并没有沉浸于这种情绪中无法自拔,那样我就无法经历这美好的三年。初中当然好,但若一味沉溺于过去的美好回忆,会阻碍我探索华附——另一个美好世界。相似地,若是到陌生的大学后过分怀念熟悉的华附,想必也会错过许多精彩。

有着可爱的同学们的华附和三班,尽管美好得难以忘记,但终究是成了昨天。也许我们想表白,也许我们想骂人,也许我们只是想再吃一顿小炒的鱼香茄子。但就算我们能够,我们也再也回不到“华附在校生”的身份了。

华附已是昨天,明天属于大学。

但是,阻碍我们探索明天的不只是三班美好的羁绊,更也许是滋味万千的高考;我们也许会忘记刷过的卷子,但我们很难忘记高考,特别是在这个酷热的暑假。

考试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而高考更是一把情绪放大镜。也许有的同学发挥超常,在这个暑假纵情欢乐;也许有的同学失了手,终日闷闷不乐;当然,大部分同学都是考出了平时的排名,只是偶尔懊悔那里看错三分或庆幸这里蒙对一道。

诚然,高考是我们人生中时间意义上的一个节点,但它远不能决定我们的人生。难道我们活了十八年,成长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后,却只能被别人用三个阿拉伯数字来评判吗?所谓、,绝不能估量我们的未来。

高考决定了我们明天要去哪里,但它从未决定我们明天要过得怎样。进入大学后,作为成年人的人生方才开始。

在这个暑假以及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也许我们会不断地怀念高中,会感谢或痛恨高考,但这些都已是昨日旧事了。历史的行程是单向的,我们的明天是属于大学、属于更为广阔的社会的,充满未知和挑战,也有着无限的可能。

像《同桌的你》中所写的:“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即将奔赴祖国四面八方的我们,或在北京体验帝都的雍容大气,或在华东见识江南水乡的风韵,或在华中、华西感受异乡风情,或将继续在我们最熟悉的岭南之地继续求学,或远渡重洋,或到达紫荆花盛开之处。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

分别总是令人伤心的,但一想到将来有大佬带着吃北京菜、淮扬菜、川菜……而且回广东后还能继续一起吃广府菜、潮汕菜、客家菜,我们就知道——

三班,其实从未分离。

华附虽熟悉却已是昨天,而大学虽充满未知却有无限可能。就让我们收拾好载有美好回忆的行囊,与三班,与华附,与昨天说声再见。

明天,我们各奔前程。

最后,以大家都见过很多次的那两句诗作结(不得养苟!):

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

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华附届高三3班毕业去向图

高清无水印大PSD戳阅读原文

帝都吃灰组人不多,

魔都消费组不知人几个;

金陵城的青年存在感爆表,

武汉合肥厦门之众如星天寥落;

留守妖都圈子的数不胜数,

越度重洋者有之,

备战高考者亦有之。

在数据流里,我只是几个比特。

/Will

向来若回首

有一次贾平凹和谢有顺谈话。

贾平凹说,乔伊斯在写《尤利西斯》时,大概是这么想的:吃过饭了吗?他暂时不回答,他的目光在看着你,必然看到你身后的窗子,窗子边的花。这花为什么这样红?哪里来的?窗怎么破了?是谁干的?糊的是什么纸?······思维的石子在水面上漂闪,于是你忘了你的本愿:他到底吃了什么。

就像我。一旦想对HF说说自己,或者想对自己说说HF,自己就立即褪化为异己的灰色片段,那只鸽子倏忽间就变成鹰、戴胜和三个扭曲的人形。

现代的神经科学认为,人的记忆愈久远,它之上附丽的感情就愈少,像是海风里倒悬的干鱼,一日一日,流失掉新鲜的生命体验,到最后剩下事实的骨架。回忆,其实是用意识的流水取代曾经在场的血肉,把过去篡改为自己的叙事框架下的标本。正如苏轼那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也像米沃什的维尔纽斯与词典,回忆从来都是隔岸观火的一场电影,走马观花的一次博览会,断章取义的一种自由心证。但是如果什么也不做,你甚至体会不到它的淡去。子在川上,若无浩叹,孰知其悲!

各自东西南北流

昨天还是前天,laili同志打来电话(稀有!),说着他的志愿和抱怨,而我说着没有营养的劝慰。“双鸭山不错的啦······”未说完,我便愣住了。我想起了母上曾经的话:“唉,人大也可以啦。“我听着,竭力伪装出的”可以啦”并没有给我安慰,反而是一声“唉”无可掩饰。我也许不应该把这句话再说一次,像《老王》里的那句,“这是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而这种愧怍一旦出口,是伤人的。

当然,我在更多人的眼里是后者。

福柯(年轻人少读点福柯!)与B站的爱好者pwj没有辜负他在自习室的枯坐;教授叹着气自怨自艾,终究名副其实;AJIAO背着大书包一摇三晃,huihuihui的叫声中终于踏上了追随菲尔金哥尔茨的不归路;yds没能实现的fantasy,却也曲线救国······帝都吃灰组人不多,魔都消费组不知人几个,金陵城的青年存在感爆表,武汉合肥厦门之众如星天寥落,留守妖都圈子的数不胜数,越度重洋者有之,备战高考者亦有之。在数据流里,我只是几个比特。

当年怎么能想到,在同一辆车里打瞌睡,下车时借2元坐地铁的人是状元;一个人以绝高的频率拍击另一人的背部并高声叫喊,这是再也见不到的景象;一群人围住yds,像酒馆里的众人围住孔乙己,齐声发出shhhhha的调侃嘘声;lyj在阗寂的夜晚叙述他那从未开始又谈何结束的恋爱史,理解的宽慰下憋不住的窃笑······这些生动的血肉丰满的野史轶事,在刻意的回忆过后重新蒙上铁灰色。毕竟东流去。

北岛的诗读完一半,便觉得他的青春就是其中一首。当我们举杯,破碎声都是曾经的FANTASY。

有人还在书堆里,有人已在江海上泛舟,就是无人把这首我们都学过的诗细细吟咏——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只需要一半,因为我们不用吞声。

帝京无处走龙蛇

也许越是私密的个人经验,越能抓住公众的眼球,关键在于经验也许是独异的,但是写作的身体往往是公共的,于是经验在某种层面上也是公共的。

但是有些事情是不同的。像荒诞,在文本里找,往往是隔膜——荒诞是西方的,完完全全,因为每一个典型的要素都难以转译为东方的形式,就算是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抑或是鲁迅的《狂人日记》,都太温柔,堕落是柔的堕落,疯狂也是温情脉脉的疯狂,魔鬼般的气质是无处寻觅的。但回顾“文革”,从历史的角度去寻找文学的同构,那么它不输给任何一个大师的手笔。现实才是最私密的存在,词不能达义。

写到这里我突然又不想写了,想用《源氏物语》的手法,且罢,且罢,见证人还在场,词句何须代庖。有些话要说,不能写,一写就不是它了。

想到饶老的遗言:“我累了,我要休息。”哲人闭眼了,过去过去了,我们还有明天待处理。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Will

高中,生日,国旗班,脱团,班刊,义卖,高考。

没什么遗憾了。

——不匿不行

记忆溢满幻影,文字挤扁思绪,只有当下的情感算得上真实;前路漫漫,无论各位zz负笈何处,都最最真诚地感谢并祝福所有人。嗨呀\(//?//)\

——大面

也许高考的魅力不在心想事成,而在阴错阳差。思考,感恩,新的视野,砥砺前行。

——过客

我想表白。

——莫千军

最紧要型

——匿名用户1号

楼下住的那户人家:

求你们平时中午安静点,周末中午打边炉时不要太吵,若要施工(我不知道你们再干什么也许是锯钢板?)请在两点十分后进行。虽然我已经毕业了但我很可怜下一届的睡眠质量。

——一名男宿生

你是我见过最美的大脸,我的ying

——匿名用户2号

(朕知道了

(是的就是这位在演讲的同学

(?????。再见。

没有和三班任何一个人擦出爱情的火花,真是令人遗憾。

——一米八

王滢求我夸夸她。

一米八哈哈哈

——匿名用户3号

我好喜欢谢方婷啊。可是她并不怎么理我。

——匿名用户4号

人生若只如初见

我喜欢你啊大兄弟

——。

你是喜欢一个人,还是喜欢一个人?

我想我不会再喜欢一个人,也不会再喜欢一个人。

走到最后回头看,你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最好的选择。

可若能重来,你希望依靠自己翻山越岭,还是有人为你指一条坦途?

——那就匿名咯

强行表白陈曦(?????)

——匿一波

啊,那我也表白陈曦(?????)

——匿两波

表白张文静女王表白刘秀苑女神表白Mrs冯表白辉哥表白教授表白橙子表白邢旺表白花花表白奕奕表白每天都说声“我喜欢你”的智障。

特别点名通报批评pwj。

——toxins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长在黑暗处行走

到头来,遗忘了所有的错误,只留下最对的一次。

——宁静致远

“重拾昨天乐趣一堆”

“一切曾经看起来那么不可理喻的人和事,如今都变得那么可爱。”夜聊打下这一串字,连自己都不敢相信。

记得在高一的生札里吐槽,当时芸妈在评论里说“相互理解,其实并不容易,且一步步的沟通吧。”这样的理解,竟用掉了三年的时光,直到我打下上面那串字,才对“不容易”三字有切肤的感受。我给自己制定的高中计划执行得可谓完美,高一社团学生会,高二与多参加班内活动,高三好好学习。借用一位NYU学长的话,NYU是一个让你知道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的地方,你最终会学会如何与他们相处,并从心底里相信,也许他们这样也是有道理的。华附也是。或许从高一到高三都低调内敛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或许别人没有外联和info那些美好的记忆,却在自习室图书馆也有自己的故事。

“临别说起亦笑相对”

分数出来,外面声音很大也很杂,欢喜者寡,忧愁者众。分数嘛,与其说是复习后考出来的,不如说是自己选出来的。或说学校老师与家长学生的联系少的可怜,却不知这是最高阶的尊重。来到华附,每个人见到场面的自然是类似的,连日刷题成绩优秀者有之,成绩依旧难以提升者亦有之;而常年泡在自称“烂仔”者亦然。每个华附人对眼前的情况都有自己的理解,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独特的选择。而这样的选择自然与外界所甚重视的分数有密切的关联。虽然时常志虑短浅,但校方不会不知道这一点。华附最奇特之处,就是在明白这种情况的前提下,依然不去干涉,使每个华附人高中三年的体验,都是完全由自己的选择与行动搭建的,而非亦步亦趋的跟着所谓成功的套路进行的。最终的结果,也就是有些人认为的“代价”新鲜出炉,有的人的果子是甜的,有的人的果子有些许苦涩,但无一例外的,通过在华附三年的一步步走来,每个华附人都种下了一颗树,而华附的环境自然能让这棵树相对自由的成长,今年的果子或许是苦的,不过是未熟,但树在便有希望。而这三年未种树的众人,以后恐怕再无机会。所以,3班人或者是华附人,那一次次的选择,犹豫,决定,行动,调整以及在这些过程中的开心与不开心,见识,记忆,体验,心路历程并没有外人能体会。

而对外面的喧嚣,我们不妨如pwj一样道一句至理名言:“shhhhhhhhhhhhh”

“别了依然相信,以后有缘再聚,未曾重遇以前,要珍惜爱自己。”

——橙

“从前从前,有个人爱你很久,但偏偏,风渐渐,把距离吹得好远。”

——《晴天》

跟基友说过,人生能有几个三年,顶多三十多个。而这个三年,套用村上我一篇特别喜欢的文章标题,我遇到百分之百的你们。

记得现在的同学说过,你之前那个班的人都对你好好啊。是啊,我何德何能能拥有这么多人的挂念,真是有幸如我。

那个喊楼的周三,都怪那片太戳,都怪耳机里黄老板的happir太戳,都怪课室空调太冷,化学学业水平测的卷子做着做着就不行了。

回忆太多,时间太快,缘分太妙。

我也想潇洒地挥手笑着说再见

可是md

我就是舍不得。

若教眼底有别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祝好各位。

(为学弟打call!!!!

临别说起亦笑相对

在最好时刻分离不要流眼泪

就承诺在某年某一天某地点再见

祝好,各位。

可能是彩蛋

对了,还记得一年多前,义卖刚刚结束的时候,“三生万物”这个







































白瘕风能治疗吗
白癜风治疗哪里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liajinn.com/rzmk/6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