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nbsp专业化校本课程设计

导读

一份体现专业化要求的校本课程设计方案究竟需要满足哪些特征,又该如何实现?这是当下校本课程开发致力突破的关键议题。

本文以第三届“真爱梦想杯”全国校本课程大赛份获奖作品为分析对象,建构了完整的校本课程设计方案评议框架。

刘登珲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校本课程方案分为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和教师自主设计的课程方案,本文探讨的是后者,通常称作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经过十多年的深耕细作,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已从初步萌芽、基本普及向专业化建设阶段迈进,研制校本课程设计方案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对“专业”标准认识不到位,不少学校把方案研制完全寄托在教师身上,留下“轻视”校本课程的印象,也有学校即便建立了严格的管控措施,因专业依据缺失而变成一个制度“空壳”。一份体现专业化要求的校本课程设计方案究竟需要满足哪些特征,又该如何实现?这成为当下校本课程开发致力突破的关键议题。本文以第三届“真爱梦想杯”全国校本课程大赛份获奖作品为分析对象,析取了专业化校本课程设计方案涵盖的关键特征,进而建构了完整的校本课程设计方案评议框架,为地区、学校有效监控校本课程质量以及教师关照自身“查漏补缺”、提升方案研制水平提供抓手。

一、研究对象及分析框架

(一)研究对象

本文所选取的份校本课程设计方案来自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中心、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第三届“真爱梦想杯”全国校本课程大赛(—)参赛作品。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校本课程设计方案余份,评选出份获奖作品,这些获奖作品较好地体现了校本课程设计方案的专业水平。每份作品由“学期课程纲要”和“课时教案”两个模块构成。“学期课程纲要”与“课时教案”围绕基本信息、背景分析及课程编制(教学设计)三个核心要素展开。基本信息主要澄清课程是什么(学习领域)、为谁开发(学习对象)、由谁开发(个人或团队)。背景分析则扼要阐明课程的来龙去脉及所开发课程的适切性、可行性、创新性等。课程编制(教学设计)则是对前后相续四个核心问题的回答:让儿童达到怎样的目标、提供怎样的经验可以达到这些目标、这些经验该如何组织、如何确定已经达到这些目标。具体而言,即如何研制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设计课程结构(教学设计),选择课程实施方式(学习方式),制订课程评价方案(教学评价)。

(二)分析框架

“范畴—价值—方法”是科学哲学的重要认识逻辑。范畴即“本体论”,意指事物、事件的本质、属性及关系,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价值即“价值论”,是事物、事件的意义及支撑其意义的理论基础,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方法即“方法论”,是事物、事件价值实现的条件、方式、途径,回答的“怎么做”的问题。范畴(本体)、价值(价值取向)、方法的系统性及其内在一致性,是科学认识事物的基本理路。我们要科学地把握校本课程设计方案的关键特征,同样需要依循上述认识逻辑:一份称得上专业的校本课程设计方案首先应“是其所是”,体现校本课程本身固有属性,课程方案设计得再完美一旦超出了校本课程范畴(如国家颁布的各门学科课程、地方研制的学科拓展课程)也很难说它是专业的,贴合校本课程特性是专业化校本课程的前提条件;但贴合校本课程的特性只能保证方案切实框定在“校本”范畴内,校本课程方案选题再贴切,结构再严谨,课程理念不恰切或者泛泛而谈也只能是个“花架子”,因此融合先进课程理念是校本课程设计方案专业化层次的重要依据;如果说贴合校本课程特性让校本课程设计方案“是其所是”,而融合先进的课程理念又让课程方案变得“出彩”,那只有通过技术化处理才能把抽象的属性、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切合课程开发技术特点是校本课程设计方案落地生根的内在根据,这三者是前后衔接、有机融合的。因此,分析校本课程设计方案的关键特征需要依循“范畴—价值—方法”的认识逻辑展开,即要澄清这份课程设计方案展现了怎样的校本课程特性(本体),融合了怎样的课程理念(价值取向),展现了怎样的技术特点(方法)。

二、专业化校本课程设计方案的关键特征

(一)贴合校本课程特性

专业化校本课程设计方案的逻辑前提是方案本身“是其所是”,切实框定在校本课程范畴内,越过了这个边界很难有专业性可言。因此,校本课程设计方案一方面要突出“校本课程”有别于国家课程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要展现其作为“方案”有别于一般性经验与抽象理论之行动特性。通过对份校本课程设计方案分析发现,这主要表现在突出活动性、体现政策导向性、展现方案行动性三个方面。

1.突出活动性

与国家课程不同,校本课程是由教师自主开发,旨在促进儿童全面而又个性发展的课程类型,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是校本课程的基本特点。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正是在完整卷入自身经验与兴趣的具体活动中,儿童的关键能力、社会品性才不断得以积累、转化、跃升,也只有在活动中儿童才能真正作为起点、中心和目的得以尊重,活动性是校本课程的本质属性。优秀的课程设计方案往往能在要素设计中渗透校本课程的活动特性。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反映时代特征且具备教育潜力的选题是体现校本课程方案“活动性”的首要标志。从份获奖课程方案看,其选题普遍集中在艺术人文(39%)、科技创新(22%)、身心健康(21%)上,认知世界(15%)与学科拓展(3%)较少,这表明优秀的课程方案更青睐贴近学生生活的非学科题材。其次,“活动性”还体现在课程结构研制上,即注重结合儿童兴趣、需求选取教学内容,并在内容安排上倾向于依照模块主题而非学科逻辑来组织。对比高分组(获奖)与低分组(未获奖)同一主题的作品发现,同样是“创新思维”课程,低分组设计者把“创新思维”等同于“解题能力”,大量选取了学科练习内容,高分组设计者则从儿童切身面对的现实问题出发选取了不同主题探究模块,落脚到高阶认知能力发展上;同样是“剪纸”课程,低分组设计者按照剪纸技法“抓—握—撕—画—剪”的技术逻辑组织,高分组设计者则从亲子活动入手,“临帖—裁剪—展示”依次展开,儿童首先面对的是兴趣而不是枯燥的技法,显然后者更好地体现了活动性。

校本课程的“综合性”与“分科性”相对,它是“活动性”的延伸,儿童在活动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学科知识整合问题,知识整合程度的高低是衡量课程设计方案优劣的重要标准。优秀的校本课程设计方案往往能通过综合性的主题、模块打破学科边界和知识壁垒,实现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开放性”即让儿童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课程,在选、退、换课上享有充分的自由。突出课程的选修属性是优秀课程设计方案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低分组课程设计方案分析发现,不少课程设计方案会强调该课程属于学校的“品牌课程”“精品课程”“学校特色课程”等,而这类所谓“品牌”课程往往以牺牲儿童自由为代价,通过强令所有学生选择一门课来做大、做强。值得注意的是,“过度开放”同样不可取,如不少设计者在适用对象上提出小学1~3年级、3~5年级、初中1~3年级等类似跨学(年)段课程安排,认知水平、学力基础不同的儿童很难共同适用一套目标和方法设计,应避免出现此类“硬伤”。

2.体现政策导向性

课程政策文本包括课程规划纲要、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地区相关课程政策、实施意见及政策解读等。一个时期的校本课程政策体现了国家对当前社会发展状况、课程资源、国家整体教育发展战略的综合考量,对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定向、引导、促进作用。分析发现,优秀的校本课程设计方案往往体现出较强的政策导向意识,自觉运用相关课程政策来指导课程开发,具体体现在课程目标研制、课时设计及校本课程自身定位等方面。课程目标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个制度化的序列体系,自上而下依次包括国家宏观教育目标、学段培养目标、学校育人目标、学校课程规划目标、纲要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此一级课程目标受上级课程目标的规约。此外,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是主次关系(校本课程应控制在课程总量的6%),按16周/学期计(普通学期一般前后不超过4周),总课时则不外乎两种情况:16课时(1课时/周)或32课时(2课时/周),获奖课程设计方案普遍依照上述两种课时模式安排。而低分组不少课程设计方案中出现的8课时、9课时、45课时(小于12或大于40)类似的课时安排显然超过了政策框定课时比重(一般应维持在12~40课时之间)。校本课程既不能不开也不能乱开,而要在政策框架指导下规范、合理地开,正是实践中教师有意无意地拔高或降低课程政策要求,导致课程设计方案质量参差不齐,体现政策导向性是专业化校本课程设计方案的基本前提。

3.展现方案行动性

校本课程设计方案是由教师开发用于指导教师教育教学的行动文本,行动性是优秀校本课程设计方案的重要特征。行动性首先表明方案要可行,选题及课程目标应在学校所具备课程资源的框架内斟酌,切忌提出假大空、高大上的课程目标。其次,方案设计中要体现设计者试图完成课程目标的行动框架,尤其是对操作性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上,应说明选择怎样的学习模式又如何在课堂情境中进行呈现,如何把抽象、概括性的学习理念转化成具体的操作性策略。之所以实践中不少教师抱怨同一份课程方案“换了人就变了样”,这很大程度上是方案自身行动框架缺乏操作性、稳定性造成的。笔者发现,不少方案在行动框架转化上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或是概念堆砌,把具体的行动框架等同于抽象的学习理念;或过分细化把教学策略变成琐碎的课堂实录,呈现出来的都是琐碎的师生“对话体”,这种走向极端的情况在高分组、低分组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出现。再次,行动性还体现在问题意识的呈现上,校本课程不可能在“真空”中发生,总要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正是在一次次问题解决中经验得以凝练和提升而走向专业化,一份突出问题解决过程的课程方案会带来一种扑面而来的现实感和理性张力,优秀的课程设计方案往往会在背景分析中点出课程开发关键事件(问题—突破—经验)及在课程实施中提出活动的备选方案等,此类方案显得更加鲜活和出彩。

(二)融合先进课程理念

贴合校本课程特性是校本课程设计方案专业化的逻辑前提,但也只能保证方案本身框定在校本课程的范畴内,方案要“出彩”就要融入先进的课程理念。所谓先进的课程理念,集中表现在正确地看待儿童(儿童观)和科学地看待学习(学习观)上,落实到方案之中,即如何确立适切的培养目标和科学地组织教学两个方面。

1.渗透所属学校的课程文化

文化即“人化”,这里的课程文化主要指精神层面的课程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培养什么人这个核心问题上所坚持的价值、立场、倾向等。课程文化是一所学校课程历史、文化的淬炼,表明了学校课程的精髓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校本课程深深扎根于学校课程文化的土壤,践行并反哺课程文化。优秀的校本课程设计方案往往能紧密切合所在学校的课程文化,反映学校的个性与特色,因而显得“卓尔不群”。课程文化的外显表现即学校的毕业生形象设计——培养怎样的人,如有的学校提出“中外融合的世界公民”,也有学校扎根传统文化描绘出“君子、淑女”的培育目标,抓住了“人”也就抓住了学校课程文化之“魂”。设计者在诸要素中渗透所属学校的课程文化,也就体现了课程方案的底蕴和生命力。如在背景分析中点明学校课程文化特征及与本课程的关系,在课程目标设计中体现学校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层次关系,在课程评价中回应方案实施的文化成效等。据笔者评审校本课程经验,不能与学校课程文化紧密联系的课程方案要么是停留在没有实做的想象层面,要么是缺少持续发展前景的“非主流”课程,其实做性、可行性不免受到质疑。

2.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的有效教学理念

“教—学—评”一致性(下文简称“一致性”)已被国内外视作重要的有效教学原理贯彻在日常教学实践当中,指“在整个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习评价三个因素的协调匹配程度,包括学—教一致性、教—评一致性、学—评一致性三个方面”。通过对教学中三个核心要素一致性的把握,克服了“所教非所学”教师主导模式的痼疾及“所评非做教(学)”重问责轻发展的评价弊端,把教学、评价拉回学习轨道上,让“教—学—评”真正为儿童发展(课程目标)服务。优秀的校本课程设计方案往往能较好地贯彻“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理念,可以说校本课程设计方案的“一致性”水平体现了其专业化水平。“清晰的课程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灵魂”,因此“一致性”首先体现在课程目标始终作为一条规约诸要素的线索贯彻在方案中;其次,“一致性”还体现在评价设计匹配性上,即评价设计紧紧







































怎样医治白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大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liajinn.com/rzmk/2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