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粉絲經濟做好的,往往不是互聯網人
我們今天談互聯網+,談互聯網思維,談這行銷那行銷,各種高大上詞彙:O2O、P2P、物聯網、二八理論、社群電商…仿佛只要懂得這些理論,就掌握到了成功秘笈,現實卻是,把粉絲經濟和口碑行銷做得很好的,往往不是互聯網人。
不管是做新媒體、互聯網+,還是做行銷、做策劃,實戰非常重要。我最慶倖的一點,就是此前工科進媒體,內容轉行銷的經歷,讓我有足夠多的機會實戰。今天的分享,也是基於我做過的案例,提煉出來的方法,可能不夠系統,但是經過驗證。
揭密:一場行銷事件的台前幕後
先講一個案例,去年八月中下旬,有一個“程式師鼓勵師”的話題佔據了各大網站頭條。這起行銷,以0成本實現了多家主流媒體報導,最終贏得過億曝光。
我們來剖析這起事件的脈絡:
“程式師鼓勵師”事件脈絡圖
事件源頭是重慶晚報和都市快報的圖文報導,緊接著大渝網、華龍網等重慶主流門戶的頭條進行轉載,引發線民熱議並被上百家媒體持續轉載。
8月21日,網易頭條進行第二波報導,隨後相繼登上騰訊、新浪、搜狐、鳳凰幾大門戶頭條,並在facebook等國外網站引發傳播。電視媒體開始介入,截至到25日,相繼有5家電視臺進行採訪,包括優酷錄製的紀錄片。
從8月12日到25日,整個事件傳播週期十三天,“程式師鼓勵師”熱詞躥到搜狗熱搜第二名,此時百度相關的頁面已經有21萬條,參與傳播的主流媒體過千家。
為什麼一起事件能夠得到如此大的傳播?為什麼在沒有花錢的情況下,依然有很多媒體願意報導?傳播鏈是如何形成的?我想這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話題。
剖析:當我們討論行銷,我們在討論什麼?
行銷到底是什麼?在我看來,銷是銷售。營是什麼呢?營造有利的形勢。
當你的目標是為了促成銷售,那麼行銷的目的就是營造有利於銷售的形勢;而當目標變為品牌曝光,那麼我們營造的就是有利於品牌的形勢。
通過什麼實現呢?策劃和文案。所以,我總是把文案、策劃和行銷綁在一起來講,我認為這三者是不分家的。
行銷的最高境界:把一個原本小眾的需求變成剛需,把一個原本平淡的東西賦予內涵、情感乃至信仰。我們在這裡分享一個案例,鑽石。
這4步,讓鑽石產生了近乎宗教信仰般根深蒂固的觀念。
1.製造稀缺性
時間退回到年前,戴比爾斯兄弟在南非發現了大型鑽礦。他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遣散數千名工人,同時封鎖消息。利用資訊不透明,人為營造鑽石稀缺性,保證高利潤。
2.價格錨定
緊接著,他們做了第二件事情:價值錨定。鑽石剛出來的時候大家並不知道它值多少錢,但是當你看到它擺在愛馬仕和LV的中間,包裝奢華,我們潛意識會認為這是同等價值的東西。戴比爾斯的鑽石,只出售給倫敦的極少數買家,由此在用戶心中建立昂貴奢侈的印象。
3.輿論造勢
接下來,他們啟動全球範圍的輿論造勢。巴黎、柏林、洛杉磯、東京的時裝秀、發佈會、頒獎典禮上,明星帶著戴比爾斯贊助的鑽石首飾紅毯走秀,第二天媒體鋪天蓋地都是關於這方面的話題。通過輿論造勢,進一步確立鑽石的價值。
4.情感關聯
最後,通過以上幾十年鋪墊,戴比爾斯讓鑽石成功地與婚姻和愛情發生關聯: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這個連接一旦形成,產生了近乎宗教信仰般根深蒂固的觀念。今天,在中國,有70%的人買第一顆鑽戒是為了結婚,交換鑽戒已經成為婚禮必不可少的環節。
這場經典行銷,操盤週期長達年。我們來看看,發生在這幾年的例子:
鄧超跟美人魚表白的場景,鄧超右肩上扛了一盒玫瑰,叫roseonly。買過roseonly的親們都知道,這個花很貴,可問題來了,49一支的玫瑰花有人覺得貴,幾千一束的roseonly,為什麼依然賣得火爆?
帶著剛才講的這兩個案例,我們嘗試發掘行銷一些本質上的東西,比如說邏輯。
當我們討論行銷,我們在討論什麼?我們可能會想富有場景化的文案,也可能考慮具體呈現的方式,而行銷的第一步,應該在戰略層面。
社會化行銷下的金字塔模型
金字塔模型來源於《使用者體驗的要素》這本書,我發現同樣適用於行銷理論。
當我們實施一場行銷,首先應該考慮戰略層:我們為什麼做行銷?我們面向哪些人做這場行銷?我們到底想達到什麼效果?是流量還是銷售還是品牌?
往上是感受層:我們期望和預估線民有什麼反應?
再往上是內容層:我們需要在什麼節點包裝什麼樣內容?
最上面是表現層:我們以什麼方式呈現?H5頁面還是戶外廣告?視頻還是直播?
使用者體驗路徑上自上而下,而我們做行銷,要習慣自下而上思考問題。
行銷的正確步驟是什麼?
1.線民心理
行銷的主體是用戶,行銷第一步,是對用戶心理的洞察。
我們講用戶需求,往往會提到這個熟悉的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理論馬斯洛需求
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食物、房子、睡覺;再往上是安全需求,安全感、健康、工作、金錢、物質;再往上是社交需求,家庭、朋友、愛情、婚姻;再往上是尊重的需求,美好、幸福、具有普適價值的東西。那最上面是什麼呢?最上面是自我實現的需求,成功、自由、公平、夢想。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為我們提供的分析模型,依然適用於當下。
問大家兩個問題:
第一:元優惠券和降價元是一樣的嗎?
第二:2元紅包和2元人民幣是不是具有相同的價值?
先說第一個,我們首先要分析,降價有什麼壞處。
1)降價容易調價難,當你調回原價時,用戶會認為你在漲價
2)降價帶動同行壓價,造成行業亂象,大家都沒錢賺
3)降價容易形成品牌滑坡的印象。
相比降價,優惠券完美解決這三大難題,而且從經濟學來講,發行優惠券能做到利潤最大化,優惠券起到吸引潛在消費群的目的,做的是增量。
那麼,2元的紅包和2元的現金是一回事嗎?可能有些朋友會說,對於我來說都是2塊錢。
當你們公司發生日補貼,你滿懷喜悅地拆開信封發現只有2塊錢的時候,你會不會覺得公司太摳門;我們切換一個場景,我們現在這個群,半小時前發了一次紅包,而你搶到了兩塊錢,你心裡面又會怎麼想?
同樣的東西、同樣的額度,在不同時候、不同場景下,表現出來的價值是不一樣的。
這個微妙的心理反差,曾經讓我們一個4小時的活動,轉發量突破30萬次,吸粉3萬多。
2.線民偏好
我們為什麼需要去尋找使用者痛點,挖掘使用者訴求,最終根據這些去策劃組織一場行銷呢?請大家跟著我看一下現在中國的網路環境,我梳理了去年到今年火過的一些網路熱詞。
近期網路熱詞
大家看久一點就會發現,想要在這些熱點詞中擠出一個小縫,難度是有多大。當你操作一起行銷,面對的競爭對手並不是那些垃圾廣告,而是我所列舉的這些網路熱詞。
這些熱詞為什麼能火,而我們平時策劃的就是火不起來?
我們都知道,現在網路傳播的主體是80後、90後和00後。根據行業報告資料,90%的95後是不玩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正规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